您的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公务员 > 理论学习
 
邓小平农业思想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指导意义——秦 军 陈三三
贵南县人民政府:http://www.lamab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8/7 10:42:32    
[摘要]  “三农”问题的解决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邓小平农业思想对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农业思想;  “三农”问题;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7)06-0034-02
一、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农业思想是对传统的农业思想的继承、纠正与发展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着力纠正传统的农业思想中的“左”的政策,调整不适合实际的生产关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着眼点,重新定位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支点。具体表现为对于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纠正,继承了传统的农业思想中经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的策略、方针。如继续强调“三农”问题之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不仅将农业作为基础而且强调它是战略重点,继续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继续强调共同富裕的农村发展方针等;邓小平的农业思想表现更多的是发展,如目标手段的选择、具体方针的调整、“两个飞跃”的思想、科教兴农的策略等等。邓小平在探索继续“以苏为鉴”的同时向全党提出了“以资为鉴”的课题,他在充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充分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强调走自己的路,借鉴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现代化的各种有益做法。邓小平农业思想,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品质。他为中国农村、农业走向市场化设定了前途和路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产业制度的变革,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与现代化组合,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把大批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中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和城市服务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以科技兴农带动工业化、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城市化、以对农民的教育带动农民自身的现代化,这些措施都极富世界性眼光和开放性气魄。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的重大贡献
(一)邓小平农业思想是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分配思想上不同,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而邓小平汲取了过去的教训,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践证明邓小平的主张是正确的;在农业发展的手段上,毛泽东强调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使之与文化、政治宣传、阶级斗争相结合就能够促进包括农业在内的各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则承认生产关系重要的同时,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必须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推进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二十多年的农村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全国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农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给农业、农村带来了生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邓小平农业思想指导下,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耕地等资源锐减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物质装备也成倍增加,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三、以邓小平农业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农业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稳定我国粮食收购价格,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确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继续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根本的就是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粮食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真正让农民放心。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实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以市场为取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保护耕地。要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植树造林,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政策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源产业与环境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支撑能力,从而实现生态健康的经济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和组织结构不断转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是人民内部矛盾多发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差距扩大是影响和谐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稳定压倒一切,和谐高于一切,和谐是稳定的最佳状态,和谐是积极的稳定,是持久的稳定。只有善待农民,农村才能稳定,农村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
“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仅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活跃,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黄金增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农村。“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