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公务员 > 理论学习
 
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因素分析——董艳玲
贵南县人民政府:http://www.lamab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8/7 10:39:13    
[摘要]  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视角来看,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银行主体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银行体系中主体利益的冲突;外因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非银行危机、政府干预与政治风险。
 [关键词] 银行体系;  安全;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7)06-0020-02
银行体系安全是指银行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其基本的经营秩序和国家利益不受威胁或侵害的状态。关于影响银行体系安全因素的分析目前还很难找到权威的观点。与之密切相关的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Caprio等和Honohan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破产因素的研究。显然,影响银行破产的因素也可视为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因素。这里将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内在因素
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内在因素是指银行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银行体系本身的原因而引起银行体系出现不安全状况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银行主体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银行体系中主体利益的冲突三方面因素。
(一)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
   如果说金融体系是脆弱的,那么银行体系就是其中最脆弱的部分。由于银行的运行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前提基础之上:以存款人提供的相对短期的负债为贷款人相对长期的投资提供资金。因此,这种脆弱的负债结构很容易导致突发的存款挤兑。这种挤兑现象在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具有波及效应,即因某种原因对某一家银行的存款挤提可能导致对其他本来很健康的银行的连锁挤提。而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这种波及效应并不明显。但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却同样存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使其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其运行的安全也更难得以维护。这种内生的脆弱性很容易在其他诱因的作用下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而一旦发生银行危机,政府往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挽救危机。据测算,世界各国挽救银行危机的成本平均为GDP的12%。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建立针对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应对银行系统突发事件的决策方案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二)银行主体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
各类银行作为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主体,其管理和决策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业绩和安全状况。Caprio和Honohan指出的银行破产的三大因素,即有意投机、过分乐观和内部自我交易,均属于银行体系内部经营管理和决策上的缺陷所致。此外,信贷审查和操作上的失误以及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由于不同国家的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其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也各不相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大都寄希望于通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让国际化的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目前,东欧一些国家的银行业的外国所有权比重已达到70%左右;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外国控制的银行资产的比重达到了50%左右;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资产的比重虽然不是很高,一般不超过10%的比重,但是,近些年来,也已经加快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银行体系中主体利益的冲突。
银行体系中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某种经济环境下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市场反应。如果银行体系中的各个主体没有形成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合力,没有起到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则有可能使银行体系在运行中使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下降。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安全现象。在有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开放经济中,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明显或者说更容易发生。例如在东道国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时,国内的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该国市场的放贷规模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对该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有不同的响应。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的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分别采取了顺经济周期和逆经济周期的信贷政策。当外资银行在银行体系占主导地位时,银行体系的安全也将在“经济主权”意义上受到威胁和损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中国在对待银行业开放的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防御。可以借鉴印度和韩国的经验,避免走东欧和拉美国家的开放模式。
   二、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外在因素
影响银行体系的外在因素是指银行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银行体系外部的原因而引起银行体系出现不安全状况的因素。具体地说,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非银行危机、政府干预与政治风险。
(一)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Asli Demirguc-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的研究表明,银行危机容易发生在宏观经济比较疲软的时候。特别是在GDP低速增长的时候,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风险显著增加。他们还发现,银行体系风险的增加可能是高通货膨胀率所导致的。可能的原因是,与高通货膨胀相关的高而不稳定的名义利率使银行很难如期履行到期票据的兑付。这样,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限制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业来说应该是有利的。然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却容易产生较高的实际利率。实证分析表明,高实际利率容易诱发银行危机。因此,一国在制定旨在抑制通货膨胀的限制性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估计该政策实施以后对国内银行体系安全的影响。此外,汇率的变动,居民储蓄倾向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经济周期等都会对银行体系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非银行危机。
“自由化会引发金融危机的忧虑,起始于1985年CarlosDiaz-Alejandro的著名论文‘送走了金融压制,迎来了金融危机’(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Hello Financial Crash)。”当然,金融危机不等于银行危机。根据IMF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一是货币危机,即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的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提高利率。二是银行危机,即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银行破产现象的发生。三是债务危机,即一国国内的支付系统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有外债,包括主权债和私人债等。显然,非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也会对银行体系的安全产生影响。金融自由化政策易引发金融危机(包括银行危机和非银行危机)的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文献所证明。
(三)政府干预与政治风险。
影响银行体系安全的因素除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经济因素以外,还有某些非经济因素,主要是来自于政府干预和政治动荡(军事战争)等方面的外在因素。政府的过度干预往往导致整个银行体系不能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运转,即便是出于保护银行业目的政府干预也有可能导致银行体系运行中国民福利的损失,或者导致银行体系混乱失调。阿根廷的外资银行在经济危机期间曾威胁阿根廷政府要撤离阿根廷,其借口之一就是认为阿根廷政府对银行体系进行了不适当的干预,尽管此种说法还有争议。此外,政治上的冲突所导致的军事战争或国内动荡显然也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致命的影响。这其中不排除像波兰籍美国经济学家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中所担心的类似东欧国家因资本主权被外国控制而蕴藏的国民反抗战争的爆发给银行体系带来的致命性影响。一旦这种因开放而导致的“收复”国家经济主权的运动和战争打响,对一国银行体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威胁和损害将不堪设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